中国节
《春节》 谈起春节,印象里一大段的吉祥话和一大把的压岁钱就如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蜂拥而来,家里的春联是必不可少的,入目之处满目喜庆之色,令人不禁心生欢喜,除此之外,各地区之间,也保留着与众不同的习俗。 说来也巧,几千年的历史沿袭,随着朝代的变换,春节的习俗历来各有增添。 秦朝时,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上用桃木雕刻的神荼、郁垒神像,同时洒酒祭祀先人; 到了汉朝,跳傩舞驱邪就成了大众化的习俗,跳完之后,还要将火把送到城外来驱疫,热闹结束过后,更要在家喝屠苏酒、放爆竹,以祈求来年平安顺遂;盛唐的春节气息也非常浓厚,各家之间来来往往,互送拜帖成了常事,小辈们人手一杯花椒酒,往往能谈天守岁到天明,朝堂之中歌舞升平,更显盛世景象; 随着宋朝的文化繁荣,他们节日的理解耶更加精致,无论是充满团聚意味的年夜饭,还是饺子中深藏的祝愿,无一不展示了民众对春节的看重; 而元朝,由于是少数民族,风俗便显得不一样了起来,吃白肉穿白袍,对于纯洁的向往令人耳目一新,民众们聚在一起看戏文逛街市,感受着节日喜庆;到了明代,庙会灯会等大众化的习俗,更显得热闹而有趣; 清朝基本沿袭了前朝,却也更有特色,喝腊八粥拜灶神,祈愿来年甜甜蜜蜜,更有百般惬意。 而到了当下,汇集千百年的传承,春节更显得丰富多彩了,贴福挂桃符,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走亲访友络绎不绝,团圆饭日日不断,欢声笑语之中,更显得一片盛世之景。 《春节》(热闹篇) ①《武林旧事》与《东京梦华录》等宋朝风俗宝典之中记载宋朝新年时会购买写有“顺天行化”的横批,又称天行贴儿 ②北宋温革的《琐碎录》中记载,“百事吉”是宋朝人过年时在餐桌上摆放的一种利市:将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个盘子里,先将柏枝折断,再依次掰开柿子和橘子,是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 《元宵节》 说起元宵,首先映入眼帘的应该是“赤焰笼中烈,苍屏目内盈”的花灯,十里长街灯火辉煌的场景,想来就令人侧目,也因而元宵别称“灯节”。 和其他传统节日不同的是,元宵它的由来历经了几番朝代变换才固定下来,也由此它的传说典故格外繁多。 满城灯火为什么与团圆挂钩呢?这便要提及东方朔和元宵姑娘了,在正史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东方先生,于传说中更是别具风趣。 而以金屋藏娇出名的汉武帝,你可能不知道他还有个格外深情的故事,便是“皮影相思”,也因此使得元宵与有情人们的“人约黄昏后”相连,不仅看灯,也思人。 历来团圆时节,都有那么几个终成眷属的故事,例如南陈的长公主与她的驸马,一句“破镜重圆”便发生在当时的元宵节,从天涯相隔到元宵相会,也就是半面镜子的距离。 而更别具一格的是宋代王安石的故事,人生四大喜,他独占两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元宵节偶遇佳人悬灯出题招亲,科考时又借悬灯题对答如流,不可谓不是“双喜临门”。 而元宵节的习俗,更是千人千面,无论是放灯舞狮踩高跷,还是走百病舞龙吃元宵,各处皆有祈福韵味。 元宵,一半是团圆,一半是相思。 《寒食节》 春秋的战火渲染波及,长达二十余年的流亡,他的衣襟早已沾染了沧桑尘埃。也并非是碌碌无为的,他沉默而盛大的维护中,那一人回到了他至高无上的地方。可还是累的,鬓发与风霜的角斗中,终是发丝先染白,所以他去了绵山,协着身躯佝偻的母亲,一草庐,一长凳,念悠悠我心。 所以直到火光冲天,呛人的黑灰落入喉间,炽热将岁月里的风雪冲刷掉,配上决绝而一如既往的坚持,那一刻,他最终没有妥协。 后来,一寸寸风光化为荒芜,那人一声叹息,便也离也去。 但人生一场,终究是也有痕迹的,旧的火种在封烟中熄灭,新火冉冉升起,曾经荒芜的山,也露出了新绿。 有新的人踩着春光,在某一处静静祭扫,远处的纸鸢越飞越远,而孩提坐在秋千上,有些许欢声传来,村子里家家门前插着芥花柳叶,没有烟火气,却带着冷食特有的香甜滋味。 是他回来了吗?寒食东风御柳斜啊—— 《上巳节》 上巳节,落在农历三月三,恰逢春归,万物复苏,溪边起跃的鱼儿旋转灵活,将四面八方的传闻拨弄着,有意人浅唱欢歌,有缘人踏青定情,有梦人拜会故里,有心人驱邪祈福。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活动情调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于汉族而言,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去黄帝故里寻根拜祖。《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都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苗族的三月三又叫情歌节,祭祖团圆,叙旧延情,歌声里传递了万千意蕴;瑶族的三月三为纪念民族英雄,又名“干巴节”,延续了少数民族联欢的意味,又多了几丝英雄气概。 相比较于其他节日,三月三的节日氛围显得沉默而不知名,但不为众人所知的往往更有历史韵味,如今啊,人间三月三,更愿与君,好梦到青山。 《端午节》 五月初昏大火中,苍龙七宿处在南中,午时茶刚煮开,蒸腾的热气与夏日炎炎的味道相得益彰,放凉后别有一番滋味。 那时先民观了天象,祭祀龙神的话语虔诚,在龙舟竞渡的时刻愈发显得肃然。 村口的锣鼓响着,热闹的气息倏地窜出来,将祭祀的清寂打散,菖蒲和艾草的香气卷着,在门上插成青绿色的花,丝丝冷香弥漫在空气里。 小孩子高高低低荡在秋千上,笑声似银铃般,腰间换上了新的荷包,五色绳串着格外显眼,厨房的炊烟袅袅,阿嬷蒸上的香甜,是咸甜的糯米配上蜜枣或鲜肉,萦绕在鼻尖滋味不肯散去,只教人神魂颠倒。 村里青年们坐上龙舟,不赢誓不罢休的势头在口号声中愈发招摇,高高的水波溅起——端午到了。 《七夕节》 小蜘蛛编的网晃晃悠悠映射着,灿烂如星火。乌鹊南飞偷偷搭了星桥,牛郎织女隔银河相望,见一面刚刚好。 谁家姑娘巧手织的香囊,恰巧送到少年心上,心绪飘飘荡荡,想听你讲—— 今日,七夕。 《中元节》 当月光被暗色的云层遮蔽,若隐若现的门开在东方,随着烟雾散开的声音空灵而缥缈…… 老一辈人常常说着的因果,在那一刻突然得到了印证,熠熠的名册悬浮在某个上空,带着厚重生机的字迹若隐若现,使得一部分人原本嚣张的话语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戛然而止。 没被风吹起来的纸钱在火光中流露出些许与众不同,先人的眼泪凝结出一颗珠子,将祝福以亲吻的方式送出。 窗户轻透些,烛火摇晃啊,百家的欢声笑语,几家的愁云惨淡,堂屋隐隐有哭声,生离死别总将情绪渲染得格外浓烈。 街上的行人匆匆忙忙躲避,中间的魂灵轰轰烈烈前进。 今夜,谁归。